English

发掘明定陵纪实

明定陵出土的十二龙九凤冠
2000-11-03 来源:光明日报 赵信 曹国鉴 冼自强 庞中威 我有话说

斗转星移,光阴如梭,弹指间我们已从弱冠青年成了花甲老人,回忆40年前定陵发掘时的日日夜夜,至今仍萦绕于脑际,难以忘怀……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正北40公里的昌平县天寿山脚下。定陵位于大峪山的脚下,是明朝第十三代皇帝神宗朱翊钧的陵寝,陵中还同葬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定陵建于万历十二年至十八年(公元1584—1590年),朱翊钧亲自选定陵址,历时六年建成,耗银八百余万两,其陵园地面建筑有拱门、宫门、恩门、恩殿、明楼宝城、宝城宝顶、宰牲亭、神库、神厨、朝房、神马房、神宫监,宝顶下即是地下宫殿。

为揭开地宫之谜,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共同进行发掘,由考古所所长,著名的考古专家夏鼐主持发掘工作,文物组主任朱欣陶负责行政工作,业务人员从考古所、文物组抽调。1956年5月中旬发掘工作开始,由于不知陵道所在,再加上出土量很大,经过清理,直到9月中旬才找到高约3米,宽4米,由明砖垒砌的金刚墙。这时,当地的民间传说从四面八方不断传到工地上:地宫里有毒气、飞刀、暗箭、陷阱、井下栽有尖刀,都是用毒药水浸泡过的,见血封喉……这些传说十分恐怖吓人,给发掘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引起了发掘人员的高度警惕。为了防止进地宫时出现意外,决定先用动物试验,首先在金刚墙上部拆开一个洞口,从洞口放进一只公鸡,里面黑,洞口有亮,鸡又从洞口飞出跑掉了,因此试验失败了。尔后,只能派人冒险下去探秘。由于地宫的虚实不明,第一个下去的要冒很大危险,最后,派庞中威第一个下地宫。

工作人员先从洞口顺入一个竹梯,架在金刚墙的内壁上,为了防止万一,在庞中威的腰部系上粗绳,由洞口的人拽着绳头,其他人在洞口打手电照亮,庞小心翼翼地边走边查看,才知这是地宫的前殿,殿用石券砌成,青石条墁地,面积不是很大,金刚墙对面约三米外是一座汉白玉石门。第二天,考古技术专家白万玉指挥工人把金刚墙上“圭”形门堵砌的砖拆除,再打开这座石门,我们就进入了地宫。

所谓“地宫”,即是墓室,它被压在宝顶封土之下,通体为石质,拱券式结构,地宫由前、中、后、左、右五殿组成,左、右殿为配殿;前、中、后殿各有一道汉白玉石门,门高3.3米,宽1.8米,每扇石门约7吨重,门面装饰着“龙面铺首”,面嵌着81颗门钉,纵9横9,石门上方有横置青铜质方形大梁(俗名铜关扇),宽84厘米,厚30厘米,重约10吨,石门设计十分巧妙:封闭时,自来石倾斜,将石门顶死,从外面无法推开。

中殿常是陈列祭祀器物的地方,有一帝两后的三座汉白玉石宝座、黄琉璃五供、长明灯(也叫万年灯)、雕着龙纹的蜡烛。

正殿的棺床上停放着三口巨大的棺椁,棺木是珍贵的楠木,红漆有些脱落,但木质完好,打开棺椁后发现:尸体已腐烂,但是骨骼、头发完好,棺内的丝锦制品鲜艳夺目;金银器皿闪闪发光;战刀盔甲等一应俱全,可以说把皇帝和皇后生前所用的东西或是他们喜爱的器物几乎都葬入地宫里了,一个棺椁就是一个宝库,也是他们生活的缩影。这些奢华的陪葬品使在场人惊叹不已。1958年8月清理工作已告结束,出土的文物计三千余件,其中万历帝的金翼善冠及皇后的十二龙九凤冠堪称一绝,制作工艺最为精湛,世所罕见。明代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手工作坊具有相当规模,这些出土的殉葬品无疑见证了当时的工艺水平。

定陵的发掘对中国历史,特别是明史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它浓缩了明朝的政治、经济、矿业、手工业以及社会生活,为帝王葬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